《星途之森》简介:太阳风暴即将来袭,末世危机即将来临。星途的艰难,未知的恐惧,到头来不知是真是假,分不清真与幻。新书提前上传。
星途之森相关内容
星途之森 第1章 不屈的种族 试读
宇宙又名星宇,它诞生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,经过数亿年后星宇中出现了第一个星系。这第一个星系到底是怎么诞生的?以及其诞生过程如何,科学家至今无法解释。
大爆炸理论认为,星宇诞生初期,只有氢和氦,以及少量锂元素,而现在观测到的氧元素则是后来的星系诞生过程中,星球产生的。随着星球的死亡,这些氧元素则扩散到宇宙中。此次观测证明,星球初期造的氧元素,已经开始在星宇中扩散,而人类所在的银河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。
约在50亿年以前,银河系中存在着一块太阳星云。它是怎样形成的,尚无定论,不过对于研究地球的起源,不妨以它为出发点。
太阳星云是一团尘、气的混合物,形成时就有自转。在它的引力收缩中,温度和密度都逐渐增加,尤其在自转轴附近更是如此。于是在星云的中心部分便形成了原始的太阳。其余的残留部分围绕着太阳形成一个包层。由于自转,这个包层沿着太阳赤道方向渐渐扩展,形成一个星云盘。星云盘形成的具体物理过程至今还不很清楚,不过一个中心天体外边围绕着一个盘状物,这种形态在不同尺度的天文观测中都是存在的,例如星系NGC 4594,恒星MWC 349和土星。
星云盘的物质不是太阳抛出来的,而是由原来的太阳星云残留下来的。因为行星上氢的两个同位素 2H和1H的比值约为2×10-5,同在星际空间的一样;但在太阳光球里,这个比值小于3×10-7。这是因为在太阳内部发生着热核反应,2H大部分消耗掉了。星云盘是行星的物质来源,所以行星不是由太阳分出来的。太阳星云原含有不易挥发物质的颗粒,它们互相碰撞。如果相对速度不大,化学力和电磁力可以使它们附着在一起成为较大的颗粒,叫做星子,星子最大可达到几厘米。在引力、离心力和摩擦力(可能还有电磁力)的作用下,星子如尘埃物质将向星云盘的中间平面沉降,在那里形成一个较薄、较密的尘层。因为颗粒的来源不同,尘层的化学成分是不均匀的,但有一个总的趋势:随着与太阳的距离增加,高温凝结物与低温凝结物的比值减小。尘层形成后,除在太阳附近外,温度是不高的。
太阳带有磁场,辐射着等离子体(见太阳风)和红外线,不断地造成大量的物质和角动量的流失。有些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的发展过程中,曾经历一个所谓“金牛座T”阶段。这个阶段的特征是:高度变化快,自转速度快,磁场和太阳风特别强烈等等。不过这个阶段的存在是有争议的。另一方面,由于磁场(或湍流)的作用,太阳的角动量也有一部分转移给尘层,使它向外扩张。在扩张的过程中,不易挥发和较重的物质就落在后面。这就使尘层的成分在不同的太阳距离(即不同的温度区域)处,大有不同,而反映在以后形成的行星的物质成分上。
而地球的起源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。在上古时代,人们就曾探讨过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万物的形成问题,关于创世的各种神话也广为流传。自公元1543年,上古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之后,天体演化的讨论才开始步入科学范畴,逐渐形成了诸如星云说,遭遇说等学说。但事实上,任何关于地球起源的假说都有待证明。
地球形成于几十亿年以前,初期的痕迹在地面上已很难找到了,以后的历史面貌也极为残缺不全。若想从地球面貌往前一步一步地推出它的原始情况,困难极大。任何地球起源的假说都包含有待证明的假设。正由于此,不同的假说常常分歧很大。200多年来,地球起源的假说曾提出过几十种。到了人造卫星时代,可直接探测的领域已扩展到行星际空间。这个问题的探索也进入到一个新的活跃阶段。
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的混合物,如果积聚过程持续~年,则短寿命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固体颗粒动能的影响都不大。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1000℃,所以全部处于固态。形成后,由于长寿命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和引力位能的释放,内部慢慢增温,以致原始地球所含的铁元素转化成液态,某些铁的氧化物也将还原。液态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向地心,形成地核(这个过程何时开始,现在已否结束,意见颇有分歧)。由于重的物质向地心集中,释放的位能可使地球的温度升高约2000℃。这就促进了化学分异过程,由地幔中分出地壳。地壳岩石受到大气和水的风化和侵蚀,产生了沉积和沉积岩,后者受到地下排出的气体和溶液,以及温、压的作用发生了变质而形成了变质岩。这些岩石继续受到以上各种作用,可能经受过多次轮回的熔化和固结,先形成一个大陆的核心,以后增长成为大陆。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气和海洋,它们都是次生的。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,但大气形成的过程要更复杂。原生的大气可能是还原性的。当绿色植物出现后,它们利用太阳辐射使水气(H2O)和CO2发生光合作用,产生了有机物和自由氧。当氧的产生多于消耗时,自由氧才慢慢积累起来,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,便形成了主要由氮和氧所组成的大气。
地球形成之初,它还只是一个荒凉死寂的世界。大约 32 亿年前的地球上开始出现了最低等的单细胞生物——菌类或藻类,它们是地球的主人。大约 4.4 亿年前开始出现了鱼类,那时候的地球,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的一统天下。大约 3.5 亿年前,鱼类中进化出了更高等的两栖类开始登上了陆地,然后迅速发展成为地球上最兴盛的生物。到了大约 2.5 亿年前,两栖类衰落了,坚头两栖类则灭绝了;而两栖类中进化出了更高等的爬行动物逐渐取代两栖类,成为地球上最兴盛的生物。从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,巨型爬行动物开始兴盛起来,成为地球上的霸王;地上、水里、空中,到处都是恐龙的天下;但是在 0.65 亿年前、也就是 6500 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末期,这些嚣张跋扈、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,一下子全部灭绝了;而那个时代,体型远小于恐龙的一部分古代哺乳类、爬行类和鸟类,却生存了下来;其中一部分哺乳类还进化成了更高等的灵长类动物。到了大约 300 万年前,第三纪系喜温区系的大量物种和大型的哺乳动物绝灭了,而高级灵长类古猿中的一部分则进化成了人类;然后,人类便迅速地发展兴盛起来,统治了整个地球。生物进化史上的这一切事实充分表明:地球上的生物都处于不断进化之中。没有长盛不衰的生物!在地球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生物,最终都要被另一种更高等的生物所取代更替。每个时代最兴盛的、并且在地球上占据统治地位的,都是那个时代最高等的生物。每个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生物的兴盛时间,都是有限的;在它们兴盛了一个时期以后,就会衰落甚至灭绝;然后被一种新进化出来的更高等生物取而代之。我们人类是现代最兴盛的生物,我们现今在整个地球上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,就与当年的恐龙相仿。我们人类显然也不可能永远兴盛;我们占据统治地位的兴盛时间,无疑也是有限的;在经历了一个兴盛时期以后,我们人类必定也会衰落甚至灭绝;然后,一种新进化出来的更高等的生物,将取代人类兴盛起来而在地球上占据统治地位。——以往每个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生物,在兴盛了一个时期以后,都会衰落甚至灭绝,并且被更高等的生物所取代;人类显然也不可能成为例外。现代人类统治地球的局面,显然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。现代人类在地球上的统治地位,必定要被新的更高等的生物所取代。这就是说,不管现代人类组成的社会将会发生怎样繁复的变化,不管现代人类的思想、文化、社会组织将会发生怎样巨大的变化,不管现代人类的科学技术将会发生怎样突飞猛进的进步;有一点是确定不变的;这就是:现代人类最终将衰亡,甚而至于象恐龙一样灭绝;地球将由比人类更高等的新生物所统治。领悟到了这一点,我们的心头涌上了一股悲凉:我们人类,我们的亲朋好友,我们的子孙后代,最终都将衰亡,最终将被另一种更高等的非人类所取代。到那时,更高等的非人类看待我们残存的人类,就象我们现在看待猩猩猴子一样。这似乎是令人悲哀的。
为了不被更高等的生物所取代,或者是延迟被更高等的生物所取代,人类开始了与自然的较量。人类知道取代他们统治地球的,是比他们人类更高等的生物,其智力能力必定比他们人类更高强,其器官必定也更趋于完善;为此他们就自己改造自己,使自己更加适应这个世界,不被更高等的生物所取代,他们要把这个位置牢牢掌握住,不被取代,不被淘汰,他们不想成为历史,不想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,等到更高等的生物把他们挖出来,就像他们人类的考古学家一样,把以前地球的统治者挖出来,放在博物馆中进行展示。
要是这样,他们不愿意,他们不同意,因为他们是一个高贵的种族,不屈的种族,就算逆天而行,为了自己,为了种族的生存,他们也将毫不犹豫。
本章完
相关推荐: